地点
人物库 隋朝
僧净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齐州人俗姓韦
少习儒术,遍览典籍,谙诸家言。
后出家。
文帝开皇中入京依止远公净影寺
又从迁尚受大乘,精研大乘法以终。
释净辩
姓韦
齐州人
少涉儒门备闻丘索。
孔墨庄老是所询谋。
忽厌浮假屏迹出家。
经律具尝薄通幽极。
复缠名教避世山林。
受习禅门息缘静虑。
开皇隆法入住京师
依止远公净影寺
更学定境。
又从迁尚受摄大乘。
积岁研求遂终此业。
曾与故友因事相乖。
彼加言谤。
终不雪。
及委由问答曰。
吾思其初结交也情欣若弦岂以后离复陈其失。
时以此高之。
后敕召送舍利于衡州岳寺。
本号大明。
陈宣帝思禅师之所立也。
行达江陵
风浪重阻三日停浦。
波犹未静。
又迫严程。
忧遑无计。
乃一心念佛。
衡波直去。
即蒙风止安流沿下。
既入湘水沂流极难。
又依前念举帆利涉。
不盈半月便达衡州
及至岳寺附水不堪。
巡行山亭平正可搆。
正当寺南而有伏石。
乃执炉发愿。
必堪起塔愿降祥感。
便见岳顶。
白云从上而下。
广可一匹长四十里。
至所迀基三转旋回。
久久自歇。
又感异香形如削沈。
收获数斤气烟倍世。
道俗称庆。
因即搆成。
初此山僧顗禅师者。
通鉴僧也。
曾有一粒舍利。
欲建大塔。
在寺十年都无异相。
及今送至乃扬瑞迹。
黄白大小聚散不定。
当下之日。
衡山县治显明寺塔。
放大光明遍照城邑。
道俗同见。
古老传云。
此寺立来三百馀年。
但有善事必放光明。
经今三度。
将非王弘福思与众同。
感见之来诚有由矣。
欣斯瑞迹。
合集前后见闻之事。
为感应传一部十卷。
后兴禅定复请住之。
大业末年终于此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生相之周氏。
高齐之季
出家。
从耶舍三藏。
学梵书语。
且听采大乘经论于邺下
开皇间
诏与翻译。
京师大兴善寺
仁寿诏葬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帝生地也。
生魏之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
赤光紫气。
充庭溢室。
状如楼阁。
色染人衣。
姆以其热而扇之。
噤至不能啼。
忽有一尼。
至自外。
太祖曰。
儿来处甚高。
佛天所祐。
非汝俗家所可育也。
我当为公育之。
太祖因割宅之偏为寺。
通小门往来。
委之。
尼遂以那罗延名帝
而抚字惟谨。
蒲坂刘氏女。
名智仙
七岁出家。
一日禅坐。
屋极上入定。
其师遍求不可得。
率以为溺井死矣。
自是有所云为辄神验。
及周废教。
尼依家。
终不徙寺以寖大。
舍利瑞应。
见别传。
释道密
姓周氏
相州人
初投耶舍三藏。
师习方艺。
又从邺下博听大乘。
神思既开理致通衍。
至于西梵文言继迹前烈。
异术胜能闻诸齐世。
隋运兴法翻译为初。
敕召入京住大兴善
师资道成复弘梵语。
因循法本留意传持。
仁寿塔铨衡德望。
寻下敕召。
送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帝所生之地。
其处本基般若尼寺也。
帝以后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
生于此寺中。
于时赤光照室流溢外户。
紫气满庭状如楼阙。
色染人衣。
内外惊禁。
奶母以时炎热就而扇之。
寒甚几绝。
困不能啼。
神尼者名曰智仙
河东蒲坂刘氏女也。
少出家有戒行。
和上失之。
恐其堕井。
见在佛屋。
俨然坐定。
时年七岁。
遂以禅观为业。
及帝诞日。
无因而至。
太祖曰。
儿天佛所祐。
勿忧也。
尼遂名帝为那罗延
言如金刚不可坏也。
又曰。
此儿来处异伦。
俗家秽杂。
自为养之。
太祖乃割宅为寺。
内通小门。
以儿委尼。
不敢名问。
后皇妣来抱。
忽见化而为龙。
惊遑堕地。
尼曰。
何因妄触我儿。
遂令晚得天下。
及年七岁告帝曰。
儿当大贵从东国来。
佛法当灭由儿兴之。
而尼沈静寡言。
时道成败吉凶。
莫不符验。
初在寺养帝。
年十三方始还家。
积三十馀岁略不出门。
及周灭二教。
隐皇家。
内著法衣。
戒行不改。
帝后果自山东入为天子。
重兴佛法。
皆如尼言。
及登祚后。
每顾群臣。
追念阿阇梨以为口实。
又云。
我兴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似从道人里来。
由小时在寺。
至今乐闻钟声。
乃命史官王劭
为尼作传。
其龙潜所经四十五州。
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
因改般若为其一焉。
仁寿元年
帝及后宫。
同感舍利。
并放光明。
砧磓试之宛然无损。
遂散于州部。
前后建塔百有馀所。
随有塔下皆图神尼
多有灵相。
故其铭云。
维年月。
菩萨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坚。
敬白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弟子。
蒙三宝福祐。
为苍生君父。
思与民庶共建菩提。
今故分布舍利。
诸州供养。
欲使普修善业同登妙果。
仍为弟子。
法界幽显。
三涂八难。
忏悔行道。
奉请十方常住三宝
愿起慈悲。
受弟子等请。
降赴道场證明弟子。
为诸众生发露忏悔。
文多不载。
以洽闻之誉。
送此寺中。
初下塔时。
一院之内光明充塞。
黄白相间兼赤班气。
旋绕朗彻。
久而乃灭。
道俗内外咸同一见。
寺有四门。
门立一碑。
殿塔廊庑及以生地。
庄严绮丽晃发城邑。
仁寿之末
又敕送于郑州黄鹄山晋安寺。
掘基至水。
获金像一躯。
高尺许。
仪制特异。
正下塔时。
野鸟群飞旋绕塔上。
事了便散。
又见金花三枚腾空久之下没。
基内又放萤光。
后遂广大。
绕塔三匝。
寺本高显素无泉水。
洎便下汲。
一夕之间去塔五步。
飞泉自涌有同浪井
广如王劭所纪。
及大业伊始。
从治雒阳
上林园中置翻经馆。
因以传译。
遂卒于彼所出诸经如费氏录。
姓周
相州人
初投耶舍三藏师
习方艺。
又从邺下听大乘。
通衍西梵文言。
隋运兴法。
翻译为任。
敕召入
大兴善寺
师资道成。
复弘梵语。
仁寿塔兴。
下敕召。
送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帝所生之地。
其处本基。
般若尼寺也。
帝以后魏大统七年。
六月十三日。
生于此寺中。
于时赤光照室。
流溢外户。
紫气满庭。
状如楼阁。
色染人衣。
内外惊禁。
奶母以时炎热。
就而扇之。
寒甚几绝。
困不能啼。
神尼者。
名曰智仙
河东蒲坂刘氏女也。
少出家。
有戒行。
以禅观为业。
及帝诞日。
无因而至。
太祖曰。
儿天物所祐。
勿忧也。
尼遂名帝为那罗延
言如金刚。
不可坏也。
又曰。
此儿来处异伦。
俗家秽杂。
自为养之。
太祖乃割宅为寺。
内通小门。
以儿委尼。
不敢名问。
皇妃来抱。
忽见化而为龙。
惊惶堕地。
尼曰。
何因妄触我儿。
遂令晚得天下及年七岁。
告帝曰。
儿当大贵。
从东国来。
佛法当灭。
由儿兴之。
而尼沉静寡言。
时道成败吉凶。
莫不符验。
初在寺养。
帝年至十三。
方始还家。
积三十馀岁。
略不出门。
及周灭二教。
隐皇家。
内著法衣。
戒行不改。
帝后果自山东
入为天子。
重兴佛法。
皆如尼言。
及登位后。
每顾群臣。
追念阿阇梨
以为口实。
又云。
我兴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以从道人里来。
由小时在寺。
至今乐闻钟声。
乃命史官王劭
为尼作传。
其龙潜所经。
四十五州。
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
因改般若为其一焉。
仁寿元年
帝及后宫。
同感舍利。
并放光明。
砧锤试之。
宛然无损。
遂散于州郡。
前后建塔。
百有馀所。
随有塔下
皆图神尼
多有灵相。
以洽闻之举。
送此寺中。
初下塔时。
一院之内。
光明充塞。
黄白相间。
兼赤斑气。
旋绕朗彻。
久而乃灭。
仁寿之末
又敕送于鄂州黄鹄山晋安寺。
掘基至水。
获金像一躯。
高尺许。
仪制特异。
正下塔时。
野鸟群飞。
旋绕塔上。
事了便散。
又见金花三枚腾空。
久之下没。
基内又放萤光。
后遂广大。
绕塔三匝。
寺本高显
素无泉水。
须便下汲。
一夕之间。
去塔五步。
飞泉自涌。
有同浪井
及大业伊始。
雒阳上林园中。
置翻经馆。
因以传译。
遂卒于彼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一名法朗
南阳之许氏子。
年二十馀。
苦求薙落。
栖止无定所。
多出没鄂州
貌奇古。
饮啖不异流俗。
常有黄赤二大猴犬自随。
候中时。
以不盂受食而啖。
以其馀与猴犬。
猴犬共啖讫。
猴则戴盂骑犬。
行。
而人不敢稍侵辱。
惧其咋也。
陈之季
则又见于江岭间。
每诵法华经。
动以七数。
至七十七百七千七万。
始其声微细。
顷之则雷击飙撼。
筝笛呼噏。
音韵谐畅。
而辞义明了。
听者。
神凝精聚。
而耳目俱丧。
于咽喉齿牙唇舌。
若无所用。
方且缩首收足。
敛手块坐。
而部帙竟彻。
世因以法华名之。
或醵燕市中。
恣纵酒肉。
在座相与醉饱。
然亦莫测其所从来也。
故时人为之语曰。
法华五处俱时。
缩猪肉满口颡。
其乘舟沿沂湍险。
不施揖擢而随所欲往。
猴犬在傍。
惟拱默而已。
比丘尼
受徒开讲。
庸众服其辩悟。
闻之咄曰。
此邪鬼所加。
證圣也。
后当料治之。
他日蚤作。
猴犬竟造尼寺。
随到。
礼佛绕塔。
诣讲堂而立。
尼犹讲说不已。
厉声诃之曰。
小婢吾兹来此。
敢尔踞坐。
尼遽匍匐走出。
前。
骇汗流地。
自卯至
略不动。
摇。
问之若痴聩。
无复言说。
如是百日。
乃苏。
大业末
口唱贼贼。
朝暮不小置。
盖天下乱亡之谶也。
时犹静谧。
有司惧其惑众。
趣捕逮而禁锢之。
不知所终。
襄阳法琳作行状。
僧朗
一名法朗
俗姓许氏
南阳人
年二十馀欣欲出家。
寻预剃落。
栖止无定。
多住鄂州
形貌与世而殊有奇相饮啖同俗。
为时共轻。
常养一猴一犬。
其状伟大皆黄赤色。
不狎馀人惟附于
日夕相随未曾舍离。
若至食时以木盂受食。
啖饱已馀者用喂。
同器食讫。
猴便取盂戴之骑犬背上。
而行。
人有夺者辄为所咋。
任犬盘游略无常度。
陈末隋初。
行于江岭之表。
章服粗弊威仪越序。
杖策徒行护养生命。
时复读诵诸经。
偏以法花为志。
素乏声哢清靡不丰。
乃洁誓诵之。
一坐七遍。
如是不久声如雷动。
知福力之可阶也。
其诵必以七数为期。
乃至七十七百七千逮于七万。
声韵谐畅任纵而起。
其类筝笛随发明了故所诵经。
时旁人观者视听皆失。
唇吻不动。
而啭起咽喉。
远近亮澈。
因以著名。
然臂脚及手。
申缩任怀。
有若龟藏。
时同肉聚。
或往酒席。
同诸宴饮而嚼㗱猪肉。
不测其来。
故世语曰。
法华五处俱时缩。
猪肉满口颡。
或复巡江洄溯。
拱手舟中。
猴犬在旁。
都无舣棹随意所往。
虽凌犯风波。
眴息之间便达所在。
比丘尼为鬼所著。
超悟玄解统辩经文。
居宗讲导听采云合。
皆不测也。
莫不赞其聪悟。
闻曰。
此邪鬼所加。
何有正理。
须后捡挍。
他日清旦。
猴犬前行径至尼寺。
随往到礼佛绕塔至讲堂前。
尼犹讲说。
乃厉声呵曰。
小婢。
吾今既来。
何不下座。
此尼承声。
崩下走出堂前。
立对于从卯至
卓不移处。
通汗流地默无言说。
问其慧解奄若聋痴。
百日已后方服本性。
其降行通感皆此类也。
大业末岁犹未尘飞而口惟唱贼。
朝夕不息。
官人惧以惑众。
遂幽而杀之。
襄阳法琳素与交游。
奉其远度。
因事而述。
故即而叙之。
僧朗
一名法朗
俗姓许氏
南阳人
年二十馀欣欲出家寻预剃落。
栖止无定多住鄂州
饮啖同俗为时共轻。
常养一猴一犬。
其状伟大皆黄赤色。
不狎馀人唯附于
日夕相随未曾舍离。
若至食时以木盂受食。
啖饱已馀者用饲之。
既同器食讫。
猴便取盂戴之骑犬背上先而行。
人有夺者辄为所咋。
任犬盘游略无常度。
陈末隋初行于江岭之表。
章服粗弊威仪越序。
杖策徒行护养生命。
时复读诵诸经偏以法华为志。
素乏声弄清靡不丰。
乃洁诵之一坐七遍。
如是不久声如雷动。
知福力之可阶也。
其诵必以七数为期。
乃至七十七百七千逮于七万。
声韵谐畅任纵而起。
其类筝笛随发明了。
故所诵经时傍人观者视听皆失。
唇吻不动而转起咽喉。
远近亮彻因以著名。
然臂脚及手。
伸缩任怀有若龟藏。
时若肉聚或住酒席。
同诸宴饮。
而嚼噍猪肉。
不测其来。
故世语曰。
法华五处俱时缩猪肉满口颡。
或复巡江洄溯拱手舟中。
猴犬在傍都无舣棹。
随意所往。
虽陵犯风波瞬息之间便达所在。
比丘尼为鬼所著。
超悟玄解说辩经文。
居宗讲导听采云合。
皆不测也。
莫不赞其聪悟。
闻曰。
此邪鬼所加何有正理。
须后检校
他日清旦猴犬前行径至尼寺。
往到礼佛绕塔至讲堂前。
尼犹讲说。
乃厉声呵曰。
小婢吾今既来何不下座。
此尼承声崩下走出。
堂前立对于
从卯至申卓不移处。
通汗流地默无言说。
闻其慧解奄若聋痴。
百日已后方复本性。
其降行感通皆此类也。
大业末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